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關注公眾號
服務時間08:00-24:00免費課程/題庫
微信掃一掃
在今年6月舉行的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大學生“增負”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話題。
這一話題之所以引起關注,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數字,2017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了42.7%,普通高等學校年招生規模748萬人,高等教育總在學規模突破3695萬人,我國高等教育就規模而言已居世界第一。與此同時,我國的科技創新實力,特別是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知識產權創新能力,卻并未與之相應地獲得提升。
從精英化教育到大眾化教育,再到現在向普及型教育過渡,我國高等教育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卻也同時積累下了人才培養質量下降的風險。
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大學擴招之初,這一問題已引起關注。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內高校在教學中普遍引入了學生評教制度。該制度設計的初衷,是為了防止大學擴招背景下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下滑,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大學課堂教學情況的復雜——如不同招生批次的學生同堂選課、本專科生同班修課、校本部和獨立學院學生共享師資和課程,再加上管理邏輯的錯位,以及不恰當地將市場哲學等同于教育哲學等,產生了許多負面效應。
負面效應之一,是交叉授課使許多大學教師,不得不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做授課內容的平衡工作,以確保課堂評優率不低于校院兩級的考核指標。而這些考核指標,在經過教務部門的層層加碼后,往往達到不切實際的超高分值(以百分制計,通常在90分以上)。低于該分值,則主講教師既無法取得授課績效,在評優評獎、職稱晉升上也要受到諸多限制。嚴格而缺乏柔性操作的評教制度,使教師在授課中,普遍下調而不是提升、降低而不是深化了大學課程訓練的難度和精度,將“金課”一步步變為“好聽”但無價值的“注水課”。
這種現象如果僅僅是發生在特定時段和高校內,教師尚可勉強應付,但大量高校和賴其而生的獨立學院或出于經濟利益,或出于管理方便,或出于招生宣傳,或出于教育評估等原因,常常故意混淆二者的區別,同一校區食宿,同一校區捆綁式教學,致使二者間的關系盤根錯節,錯綜復雜,直至現在也難厘清。這一基于特定歷史階段形成的做法,現在看來不僅不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和有效區分,也讓教師的授課動力和教學理念變得均質和扁平起來,并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失去專業激情和創新動力。這也是造成部分重點院校教授不愿意為本科生上課的原因之一。
負面效應之二,是實行捆綁授課,把“金課”變成“注水課”,還引發了評教制度的邏輯變遷與錯位問題。評教制度設計的初衷,本是為了改進大學教學的效能和效果,評估對象是教學而非教師,但在評教制度的實施過程中,這一邏輯卻由于各種原因被慢慢背離,與初心漸行漸遠。
在去行政化依然任重道遠的前提下,高校內的教務系統和行政管理系統在自我擴權的驅使下,往往會不斷延展評教的內涵,使其邊界和使命越來越模糊,最終將評教制度演化成管理教師利益分配的手段,這一點也是應同歐美評教制度區分開的重要一點。
歐美評教制度側重于教的過程與學的結果,與教師人事管理并無太多牽涉,體現更多的是教師對職業榮譽感的呵護。國內高校現行的評教制度,其邏輯頗有些類似電視節目考核中的“收視率末位淘汰考核制”,而收視率末位淘汰考核制實施的結果,則是造成了電視節目的同質化和“三俗”節目的泛濫。不但嚴重擠壓了國內電視節目的創新空間,也扭曲了媒體功能。
負面效應之三,是評教制度實施中的舍本逐末,還極大庸俗化了師生關系,對高校教育生態造成傷害。異化后的評教制度,連帶出的一個結果,是使本科生課堂出現了許多表面熱鬧、嘩眾取寵卻極少用心、用情的“口水課”“炫技課”“故事課”,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學術研究習慣的形成、刻苦學習精神的鍛造用處不大,并在很大程度上誤導了大學生的課堂學習理念和高校教師的授課模式。“十年磨一劍”的寒窗苦讀精神和“傳道、授業、解惑”的師生倫理關系,也被解構成簡單、赤裸的知識販賣關系,充滿利益交換和精致算計。
灌水的課堂、慵懶的學生、娛樂的教授和碎片化的知識,是今天許多大學課堂里常見的場景。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所說的“玩命的中學 快樂的大學”現象,并非空穴來風。究其根本,大學課堂的根本目的不是快樂,首要目標也不是有趣,師生關系的情感紐帶和授業邏輯原本不該受到“收視率”的干擾,但現實恰恰令人扼腕。
古書《禮記》中說:“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教師有能力有熱情教真東西,是一方面;學生有理想有毅力學真知識,是另一方面。就評教制度而言,尤不能以方便管理為出發點,將其簡單化為師生之間的互相監督和利害游戲,這將嚴重扭曲師生間的倫理關系,造成不可逆的長遠文化傷害。
筆者認為,認真總結和反思大學評教制度的利弊,特別是在全社會聚焦大學生“增負”問題的時候,這一問題顯得尤其必要和亟須。
成人高考院校專業指導專屬提升方案
我已閱讀并同意 《用戶隱私條款》
鑒于網絡的特性,本網站將無可避免地與您產生直接或間接的互動關系,故特此說明本網站對用戶個人信息所采取的收集、使用和保護政策,請您務必仔細閱讀:
信息收集范圍
我們根據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僅收集為您提供服務所必要的信息。包括:
1、您在使用我們服務時主動提供的信息
(1)您在網站上報名填寫的姓名、電話、住址、微信/QQ、備注等信息,包括輔導報名、等網站所有可填寫的頁面及板塊。
(2)您通過電話咨詢方式提供的姓名、電話、住址、微信/QQ、備注等信息。
(3)您在使用網上咨詢服務所提供的姓名、電話、住址、微信/QQ、備注等信息。
(4)您參與我們線上活動時填寫的調查問卷中可能包含您的姓名、電話、地址等信息。
我們的部分服務可能需要您提供特定的個人敏感信息來實現特定功能。
若您選擇不提供該類信息,則可能無法正常使用服務中的特定功能,但不影響您使用服務中的其他功能。
若您主動提供您的個人敏感信息,即表示您同意我們按本政策所述目的和方式來處理您的個人敏感信息。
本次報名數據服務由本網站提供,本網站不承擔由于內容的不一致性所引起的一切爭議和法律責任,報名結果以最終輔導報名系統為準。
信息使用用途
我們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的規定及與用戶的約定,將收集的信息用于以下用途。若我們超出以下用途使用您的信息,我們將再次向您進行說明,并征得您的同意。
1、通過微信、電話形式建立溝通,向您提供學歷咨詢服務。
2、滿足您的個性化需求。例如,學歷途徑規劃、學歷評估等。
3、項目開發和服務優化。例如,通過您的咨詢問題及服務過程中您的建議等,優化我們的服務。
4、向您推薦您可能感興趣的學校、資訊等。
5、學校推薦。例如,我們會根據您的具體要求以您所具備的條件向您推薦合適的院校。
為了讓您有更好的體驗、改善我們的服務或經您同意的其他用途,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我們可能將通過某些服務所收集的信息用于我們的其他服務。例如,將您在使用我們某項服務時的信息,用于另一項服務中向您展示個性化的內容或廣告、用于用戶研究分析與統計等服務。
信息保護
我們僅在本《隱私政策》所述目的所必需的期間和法律法規要求的時限內保留您的個人信息。
本網站將對您所提供的資料進行嚴格的管理及保護,本網站將使用相應的技術,防止您的個人資料丟失、被盜用或遭篡改。
當政府機關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本網站披露個人資料時,本網站將根據執法單位之要求或為公共安全之目的提供個人資料。在此情況下之任何披露,本網站均得免責。
由于您將用戶密碼告知他人或與他人共享注冊帳戶,由此導致的任何個人資料泄露。任何由于計算機問題、黑客政擊、計算機病毒侵入或發作、因政府管制而造成的暫時性關閉等影響網絡正常經營之不可抗力而造成的個人資料泄露、丟失、被盜用或被篡改情況時本網站亦毋需承擔任何責任。
未成年人保護
本網站將建立和維持一合理的程序,以保護未成年人個人資料的保密性及安全性。本網站鄭重聲明:任何1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參加網上活動應事先得到家長或其法定監護人的可經查證的同意。若您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當您對您所監護的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有相關疑問時,請通過與我們聯系。
適用范圍
我們的所有服務均適用本政策。但某些服務有其特定的隱私指引/聲明,該特定隱私指引/聲明更具體地說明我們在該服務中如何處理您的信息。如本政策與特定服務的隱私指引/聲明有不一致之處,請以該特定隱私指引/聲明為準。
您必須完全同意以上協議才能使用本網站的在線報名服務。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轉載請注明:文章轉載自 其它本文關鍵詞:
江西成考網申明:
(一)由于各方面情況的調整與變化本網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以教育考試院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注明信息來源為其他媒體的稿件均為轉載體,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內容與版權問題等請與本站聯系。聯系方式:郵件429504262@qq.com
上一篇:安康兩教師獲新教育實驗獎
下一篇:教育該關注什么